为进一步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深入探讨增材制造技术发展前沿,推动关键零部件及装备产业升级,由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组织、工信装备工程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主办的2025年《装备强国》系列活动—增材制造关键零部件及装备沙龙交流会首场(汉邦激光专场)于2025年2月15日在广东省中山市成功举办。
在活动中,汉邦激光董事长刘建业先生发表了题为《金属3D打印装备技术发展》的主题报告,全面展示了公司在金属增材制造装备领域的全球化布局和技术创新成果。
作为国内领先的金属3D打印设备供应商之一,汉邦激光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优势地位,还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技术实力已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我们与全球超过1000个客户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国内国外业务都实现了相对平衡的发展。
这一成绩单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金属增材制造装备向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成功拓展。
汉邦激光的装机遍及航空航天、大型工业、医疗和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其中大工业应用占比最高,航空航天次之,医疗应用排名第三,海外市场在公司营收中也占据较高份额。
经过多年研发,我们完成了用于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零件制造的专用金属3D打印装备,并成功通过了鉴定。
这类专用装备对稳定性要求极高,需要保证2000小时之后的连续工作上的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汉邦激光的设备综合工作效率提升了30%以上,部分典型构件的效率提升甚至达到40%-50%。
振镜作为影响精度和效率的核心部件,也是汉邦科技重点攻关的方向。随着设备向多激光方向发展,振镜成为设备内部的核心器件,这在未来发展中是最重要的环节。刘建业强调。
公司正在进一步开发集中化、功能集成的模块化振镜设计,以满足高端制造需求。这些创新使汉邦科技在核心部件上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实现了自主可控。
经过长时间攻关,我们的全自动拼接技术已完全解决。新出的设备不再需要人为调整拼接,可以在5分钟内自动完成,拼接精度达到30微米。
他指出,这解决了行业内的一个典型痛点。传统多激光打印设备,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或高精度工业应用中,往往需要打印一次调一次,工作量占比很高。
可能大家都认为双向铺粉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但我估计在座各位真正敢用双向铺粉的不多,基本上没有。刘建业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行业现状。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邦激光花费了数月时间,采用军工质量归零技术方法,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
现在新出的装备,包括大型设备,全部采用双向铺粉技术,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刘建业表示,这一决策是基于工业化大量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详细成本分析,是影响成本和效率最大的改进项之一。
刘建业坦言:早期我们在光圈整形技术上投入较多,但发现这一路线虽然在机械效率上有明显改善,却存在诸多局限性。现在我们大家都认为新型光束整形方案应该是更好的技术路线。
他透露,公司采用的新型激光器已经进行了多个版本迭代,最新已推出两个版本。
刘建业分享了他们的感受:在中国,我们的物流和供应链很强大,有问题人员一天就能赶到,配件一天就能寄到,很多痛点感觉不那么明显。但到了国外,你跑不过去,飞机没那么快,大型设备的物流、报关等程序往往需要一周到半个月时间。
这一挑战促使汉邦激光重新思考国际化服务模式。我们应该给客户交付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
刘建业表示,公司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做了大量总结,并将在今年投入大力气完善整体交付方案。
在典型高精密零件上,我们的设备可达到±0.02mm的精度,最小成型厚度可达0.06mm,表面粗糙度达到2.2微米。
如果设备正常运行时抖动大,这样的精度是不可能实现的,表面光洁度也不会很好。刘建业强调了精密制造中振动控制的重要性。
除了硬件创新,汉邦激光还在软件和智能化方面持续发力。公司自主开发的MES智能管理软件系统已在客户工厂全面部署,让用户真正有抓手,可以天天清晰地使用。
在熔池监控技术方面,刘建业提到了和AI结合的发展趋势:这项技术应该结合最近火热的大模型,融入人工智能能力和更多算法,能更好地赋能应用、加速应用、降低成本。
刘建业董事长强调,汉邦激光的主营业务仍然是技术产品与装备制造,做好装备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装备真正好用,持续保持竞争力。
为此,公司在多方面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包括 核心器件自研、 软件全面自研以及 材料研发合作。
在设备新品方面,刘建业董事长在场宣布了两款即将于2025年一季度推向市场的新设备:
AM易道认为,汉邦激光的分享,正是中国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某些领域领跑的缩影。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中国企业正在改变全世界增材制造的竞争格局。
特别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汉邦激光的分享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性能达标,而是致力于通过核心部件自研、工艺创新和软件赋能,构建了全方位的技术护城河,并在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系统稳定性和全球化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
未来,随着多激光大尺寸设备、高精度制造能力和智能化系统的持续升级,中国金属增材制造装备有望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这将是装备强国在3D打印领域的生动实践,彰显中国制造从跟跑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在全球增材制造技术变革中烙下独特的中国印记。